(阿力木江融合多种元素表演变脸技艺)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 一场演出,一生挚爱。对若羌县楼兰艺术团演员阿力木江·库尔班来说,与川剧变脸的邂逅始于一场惊艳的演出,并已成为他毕生的追求。 7月2日,在若羌县政务服务中心阿力木江川剧变脸工作室内,他正带着3位少年练习步法。随着热瓦普的旋律,他扬手间脸谱从靛蓝转为绯红,斗篷上醒目的汉代织锦纹样在灯光下闪耀。这个曾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舞动的新疆青年,不断创新演绎变脸技艺并倾心传承,用满腔热忱让这门艺术在边疆大地绽放光彩。 
阿力木江在表演川剧变脸中的喷火技艺。资料图 2022年深秋,邢台豫剧团在若羌县文化广场演出,红色幕布拉开时,阿力木江正蹲在观众席后排。当表演者王波转身间脸谱由红变黑,阿力木江听见自己的心跳盖过了锣鼓声。“电视里的脸谱是平面的,现场看像有魔力一般,变换的脸谱像刻在我心上。”演出结束,这位学了十余年新疆舞的小伙子攥着汗湿的节目单追到后台,“老师,我想跟您学变脸!”王波被他的真诚打动,留下联系方式说:“我教你。” 次年6月,阿力木江随若羌县楼兰艺术团赴邢台市交流演出,终于如愿跟随王波学习变脸。第一次戴上沉重的脸谱时,他几乎窒息;练习吐火时,煤油的气味让他呕吐不止。最困难时,他连续五天毫无进展,差点放弃。“记得那天我蹲在排练厅门口发呆,老师走过来什么也没说,只是递给我一瓶冰镇汽水。”阿力木江笑着说,“喝完汽水,他带我去吃了顿火锅,告诉我,艺术就像这火锅,要熬得住才能出味。”在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指导下,阿力木江逐渐掌握变脸的奥秘。一个月后,当他首次完整呈现“回脸”绝技时,连老师也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半年后他学成归来,在若羌红枣节首次表演吐火,蹿起的火苗让台下观众捂嘴惊呼的画面,成为他手机中最珍贵的视频。“这是我第一次向大家展示变脸技巧,台上紧张,但看到大家的掌声,越演越有劲。” 
阿力木江与游客们互动。资料图 阿力木江深知,要让川剧变脸在新疆生根发芽,必须融入本地文化特色。他开始大胆创新,将新疆舞蹈的灵动、悠扬的民乐与川剧变脸相结合,与同事们编排出一系列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变脸节目。一次漫步楼兰博物馆时,他灵感迸发:“汉代织锦上的精美文字与图案蕴含着深远意义,何不把它们印在表演斗篷上,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是,融入汉代织锦图案的斗篷,让他的表演更具古韵。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川剧变脸的魅力,阿力木江常年活跃在校园、社区基层,足迹遍及乌鲁木齐、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昌吉等地。他还开设社交账号“@变脸阿木”,定期分享演出花絮和练习视频,既展示精湛技艺,也记录下刻苦训练的日常。 2025年初,若羌县与青海茫崖市开展文艺交流,阿力木江的变脸表演在茫崖市引起热烈反响。随后,茫崖市文旅局选派演员连素宁和旦正多杰向他学习。“有时下班时间到了,我们动作还没学会,阿力木江老师就陪着我们练习。”旦正多杰回忆,“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示范每一个动作,哪怕是最基础的招式也要反复打磨。”这种亦师亦友的方式,让学员们在近一个月内便掌握了变脸技艺。 
阿力木江(左二)与学员们合影留念。资料图 近年来,在若羌县政府支持下,阿力木江的传承之路越走越宽。当地为他配备专业服装道具并设立工作室,吸引了众多学员。最让他自豪的是3名小徒弟,“刚开始连扇子都拿不稳,现在都能独立演出了。”说起孩子们,这个硬汉眼中闪着温柔的光。 若羌县第一小学学生宋欣蒙经过近一年苦练,已能娴熟变换5张脸谱。“今年8月,我们3个小伙伴就要代表参加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全国总决赛了。”宋欣蒙兴奋地说,“这几个月,我们一定要跟着师傅加倍练习,争取在舞台上展现出最好的状态。” 站在新起点,阿力木江有着更大梦想。他计划组建一支融合各民族的变脸团队,集百家之长。“艺术没有界限,我想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文化可以充满活力。”为此,他计划在今年8月再次前往河北邢台,向老师学习更精妙的“幻影三变”技艺。
责任编辑:木卡达司·买买吐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