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 “我的工作就是与水、电、暖通打交道,平时挺忙碌,但一闲下来,我总要唱上几句。”盛夏时节,在吉木萨尔县体育馆完成水电检修工作后,敖塔终于能在休息室里稍作休息。他手指轻敲手机屏幕,播放起最近录制的一段蒙古族长调民歌,悠长的旋律从手机扬声器中缓缓流淌而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自治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近30年来,长调民歌一直是他的精神寄托,也是他人生中“唱不完、道不尽”的悠长诗篇。 
敖塔在草原上向牧民表演长调。资料图 蒙古族长调民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以复杂颤音和装饰音为特色的曲调,歌词多围绕草原、骏马、爱情和家乡展开,旋律如蜿蜒的河流,高亢处似鹰击长空,低回时如风拂草浪,不仅是音乐艺术的展现,更记录着草原生活,传递着牧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 敖塔与长调的渊源,可追溯至他的童年。“小时候,我们一家人跟着父母在草原上迁徙,蒙古包里总是歌声不断。每当有客人来访,长辈们就会围坐在一起唱歌。” 长调民歌是他儿时在母亲怀中入睡的摇篮曲。上学后,他开始主动向身边人学习长调:从哥哥姐姐那里学,向老人们请教,甚至在捡柴火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哼唱几句。 
敖塔参加吉木萨尔县春晚,演唱长调。资料图 随着年龄增长,敖塔对长调民歌的热爱愈发深厚。他意识到,许多珍贵曲目正随着老一辈歌手的离世而失传。十年前,他决定踏上收集和记录吉木萨尔县周边地区长调曲目的道路。敖塔和妻子傲腾骑着摩托车、赶着马匹,翻山越岭寻找老歌手。“长调民歌靠口口相传,难以留存,有些老人只会唱不会记谱,我们就用录音和纸笔详细记录词曲,再逐一整理。”敖塔说。 收集过程充满艰辛:有时摩托车在崎岖山路打滑,夫妻俩摔得浑身是伤;有时大雨滂沱,他们浑身泥水却依然坚持拜访歌手。如今,他们已收集整理50多首长调民歌,还收录了涵盖婚礼、家庭聚会、节日庆典等主题的短调曲目。妻子傲腾抚摸着厚厚的笔记本,每一页都详细标注着歌词、曲调,甚至演唱者独特的颤音和气息变化。“跟着他跑遍牧区,确实辛苦,但每次看到老人们唱完歌后满足的笑容,就觉得一切都值得。”夫妻俩盼着将这些资料系统整理成册,让音乐爱好者能从中聆听草原上曾经悠扬的歌声。 
敖塔(红色衣服)参加“曼行西域——诗词里的新疆”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活动。资料图 为推广长调民歌,敖塔创建了一个100多人的微信群。每周,他都会在群里分享长调演唱技巧,并上传文字和音频资料。年轻弟子阿力腾巴根说:“敖塔老师教我们唱长调特别有耐心,现在我能完整演唱七八首,今年还想学习更多曲子唱给家人和朋友听。” 谈及未来,敖塔希望继续深入牧区,挖掘更多珍贵曲目,系统整理成册,让蒙古族长调民歌得到更好的传承。
责任编辑:郑欣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