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头像为AI生成漫画像 许庆光 河流湍急,道路蜿蜒,大山耸峙。一块残破的木板硬生生“附着”于峭拔的山崖,向凝望的后人诉说着历史的厚重。 这就是位于昆仑山腹地的桑株古道遗址。踏行其上,风尘扑面,古道的脊骨里,分明有历史的罡风在浩浩荡荡吹拂。这风里,有凿刻叮当声,有驼铃慢摇声,有驴马嘶啸声……那风仿佛裹挟着厚重呼吸,拂过身躯,直入心灵深处。 古道上有一处岩画凿刻于一块巨大的火成岩上。据专家勘察,岩画的形成大约为青铜时代,主要表现古代人的狩猎生活,画风简洁,生动有趣,是昆仑岩画的代表。线条虽已斑驳模糊,却仍能感受远古先民灼热的生命脉动。岩画非一人一时之功,是世世代代生命印记的层层叠加,在昆仑山深处刻下属于人类的不灭回响。 当丝绸之路的脉动穿越这险峻之径,桑株古道便成了文明交汇的纤细血管。作为丝绸之路南道的分支,它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形成,唐代粟特商团年运输丝绸超万匹、香料百吨;作为佛教传入和田的主要通道,它是佛教进入中国的第一要道,影响了中国佛教,影响了中华文明……风沙裹着驼铃,在峡谷间回荡着东与西、古与今的对话。物质流转,文化交融,古道默默编织着一条无形之线,将不同文化、不同族群、不同时代的人们牢牢系于中华文明的宏大织锦之中。 烽火硝烟弥漫至现代,桑株古道又肩负起存亡续绝的重任。抗战时期,当滇缅公路中断后,这条沉寂已久的古道被重新唤醒。一支支由骆驼、毛驴和骡马组成的驮运队伍,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成为支撑前线的希望。这是中国抗战史上一次最壮烈的高原人力运输之旅。在这条“英雄之路”上,各族驮工踏过高山冰川、险峻深渊、汹涌河流,共同勒紧了拖曳民族命运的缰绳——那是精神血脉的熔铸,是共同体意识在生死考验中爆发出最炽热的光华。 驻足古道之上,风从岩画深处吹来,拂过丝路驼铃,又回荡于抗战烽烟之中。风中裹挟的并非散落的历史碎片,而是一脉相承、层层递进的民族精神长卷。古道从来不只是地理之路,更是一条精神聚合之路,如一条坚韧的脐带,将中华儿女的呼吸与心跳,紧紧维系在昆仑山的脊梁之上。 
【相关专题】 边关万里行
责任编辑:刘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