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时事

造梦者丨在“造车”的课堂 撬动命运的支点

时间:2025-07-16 18:20:41  来源:石榴云  作者:石榴云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郭倩

  7月10日,实训车间里,南疆炽烈的阳光将崭新的智能制造矩阵式产线镀上耀眼的金色。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董燕站在控制台前,指尖轻触屏幕,智慧设备应声启动。不远处,学生库斯力·包吉尔格力眉头微蹙,全神贯注地调试关键参数。

  看着这一幕,董燕的嘴角微微上扬——校园里“造”汽车这一幕,终于不再只是她心中的蓝图,而是化作了真实可触的现实。

  “教会学生一项技能,改善的是一个家庭的生活面貌。”这句话,是董燕深耕职业教育领域30年刻进骨子里的信念,“这里的孩子有热情,渴望改变,对他们来说,需要的是一个撬动命运的支点。”

  近日,董燕就学生利用智能制造矩阵式产线生产的仿真汽车讲解技术要点。柯轩 摄

  从电焊、电工、车床到智能制造,学院的课程设置随着南疆产业需求和制造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迭代。

  2020年,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自治区维修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前身为董燕机电工作室)。当时,不仅专业师资匮乏,甚至一些学生对“机器人”三个字都感到陌生。车间里,董燕常常是那个最早来、最晚走的人。白天,她和学生一起趴在设备上,手把手教学生校准机械臂精度;深夜里,她反复修改实训教案。

  工作室成立之初,徒弟凯萨尔·艾则孜学习专业课程有些吃力,操作机器和编程时更加费劲,一度想放弃。每天下班后,董燕特意把凯萨尔留下,从最基础的“按钮”“参数”“程序”这些专业词汇教起,直到凯萨尔眼里的迷茫慢慢消失。

  2025年落成的智能制造矩阵式产线,是董燕教育理念的具象化。这条融合了智慧物流、智能加工、智能检测、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的产线,不再是冰冷的教具,而是一个微缩的“真实战场”。学生赵泽龙第一次站在操作台前,手指有些颤抖地触摸着光洁的控制面板。按照指令输入参数,看着机械臂流畅地完成装配动作,屏幕上同步显示着虚拟产线的完美运行。

  “天啊!董老师,我……我真的在‘造车’了!”赵泽龙兴奋地喊道。董燕站在其身后,轻声说:“这就是未来的工厂,你们,将成为未来工厂的主人。”

  2024届机电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成绩单”很亮眼——100%就业率,88%专业对口率,85%就业满意率。

  “不全是高兴,是……想哭。”拿到这份“成绩单”,董燕坦言,“仿佛看到了自己播下的种子,终于破土而出,长成一棵棵小树苗,内心充满感动。每一个100%,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被点亮,一个年轻人的命运被改写。”

  近3年来,工作室为南疆培养了150余名机电高级人才;培训企业员工超1000人次,将技术的力量注入工厂车间。

  在董燕心中,工业机器人这颗“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价值远不止于课堂,它更是撬动南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富民兴疆的有力杠杆。于是,她带领工作室,将目光精准投向南疆特色产业的痛点。

  棉花是阿克苏的“白金”。传统的轧花技术附加值低。董燕联合当地一家企业,开展智能化轧花设备改造。无数个日夜,她和工程师们泡在车间,调试、失败、再调试,循环往复。当改造后的设备成功运行,棉花就地转化率提升的消息传来,董燕长舒一口气:“转化率的提升,意味着棉农口袋里实实在在的收入,意味着产业链在向前延伸,值了!”

  “技术上的每一处打磨,都是为了在真正的赛场上游刃有余。”这是董燕常挂在嘴边的话,她总在实训中带着学生抠细节、练精度,这种对专业的极致追求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人。在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她带领团队斩获“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技术”“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两个项目的银奖,“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赛项获铜奖。

  颁奖现场,看着学生们自信地站在领奖台上,董燕无比激动,“他们证明了自己。这份自信和能力,将伴随他们一生。”

  黄昏的车间内,仍传来学生们热烈讨论编程问题的声音。“技能的种子已经播下,它们在南疆青年的心中生根、发芽、抽枝散叶。”董燕说,她还要继续守望,守护这些“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用技能的光芒,照亮更多南疆家庭的未来。

  责任编辑:侯倩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的红砖房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已开放(附时间表)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