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时事

新视野丨“15分钟健康服务圈”是个什么圈?

时间:2025-07-16 18:21:01  来源:石榴云  作者:石榴云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苏璐萍

  赶远路、排长队、花费高,这曾是患者就医路上常见的事。

  2024年,库尔勒市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着力构建步行可达、覆盖全面、服务优质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这是个什么圈?为群众就医带来了哪些变化?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7月10日,在库尔勒市萨依巴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医生为患者督灸。 罗玉萍 摄

  空间圈:缩短的不仅是距离

  简单来说,“15分钟健康服务圈”是指城镇居民步行15分钟、农村居民车行15分钟即可触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这个“圈”首先是物理上的可达范围,是患者就近就医的基础保障。

  库尔勒市英下乡卫生院服务4个村和3个社区约3.2万人,人口较多且密集。过去看病,村民要么坐车去库尔勒市,要么辗转到乌鲁木齐。

  尽管近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条件大幅改善,但因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居民仍倾向于前往大医院就诊。

  为实现“小病不出村(社区)、常见病康复在基层、大病不出市区”目标,2022年,库尔勒市启动“15分钟健康服务圈”建设。

  人口分布+服务半径,是该市规划布局的双重标尺。在英下乡,除卫生院所在村,其余3个村的卫生室均建在村委会附近。“现在去村卫生室,走路几分钟就到!”村民们说,即便去乡卫生院,开车也就十来分钟。

  今年5月,村民吐尼沙汗·艾木在英下乡卫生院做胃肠镜,查出结肠多发息肉。让她没想到的是,手术就在家门口的卫生院完成了。

  她算了一笔经济账:同样的检查和手术,若去市里医院,车程较远,排队可能耗上大半天,医保报销后还要自付1000—1500元;而在乡卫生院,报销完仅花费500多元。

  空间覆盖的便捷化,其优势显而易见——

  近:家门口看病,告别奔波之苦。

  省:节省大量时间成本;基层就医医保报销比例更高,个人负担显著减轻。

  好:能在家门口获得可靠、便捷的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

  “省下的不仅是钱,还有时间和心力。”吐尼沙汗感慨。

  截至目前,库尔勒市新建梨香、朝阳、团结、楼兰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市2家二级综合医院、2家二级专科医院、2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2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构建起城区步行15分钟、农村车行15分钟医疗机构全覆盖的服务网。

  7月10日,帮扶专家在库尔勒市英下乡卫生院坐诊。 热牙尼古丽 摄

  能力圈:强基层才是硬道理

  光有地儿不够,还得“能看病”“看好病”。基层医疗机构在能力、设备等方面与大医院的差距,曾是群众不愿来的主因。库尔勒市的解题思路清晰:资源下沉、技术赋能、信息化提速。

  2024年,该市整合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组建紧密型医共体,建成“心电一张网”、医学影像中心、医学检验中心、远程会诊中心,实现市、乡镇(街道)两级数据互通、检验结果互认。

  “15分钟健康服务圈”的核心机制是“市级医院分包片、专家团队驻点帮扶”:选派20名中级及以上职称医师长期下沉基层坐诊;组建14支专家团队定期巡诊;设立20个名医工作室驻点带教,目标是深度“传帮带”。

  英下乡卫生院敏锐抓住契机。院长雒中全发现辖区内消化道疾病患者比例高,但以往只能转诊。“能否在乡里建消化内镜室?”那时,这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尚无先例。

  双线并进:雒中全跑“外联”,全力争取政策、资金和上级支持;骨干阿尔孜古丽·克热木练内功,前往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系统培训。

  为精准匹配英下乡需求,库尔勒市医共体总医院选派消化内镜中心主任护师李英杰、手术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文武君作为驻点专家直接派往英下乡;主治医师李鹏、拜合提亚尔·买合木提作为技术指导定期支援。从设备选购、流程设置到技术规范,帮扶专家全程深度参与。

  历经8个月筹备,投入97万元。今年4月,巴州首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化内镜室在英下乡卫生院落成。

  开展的第一例手术,便是吐尼沙汗的结肠息肉切除手术。这例达到三级手术难度的操作,在巴州乡镇卫生院中尚属首次。

  英下乡卫生院的突破并非个案。近两年,库尔勒市累计投入362万余元,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了肺功能检测仪、连体式牙科综合治疗机、慢病一体化智能信息工作站、眼底照相机等一批先进设备。更关键的是,在14家基层单位针对性设立了特色科室:阿瓦提乡卫生院、普惠地区中心卫生院开设口腔科,填补基层空白;恰尔巴格乡卫生院、萨依巴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用11种中医技术制成中成药与饮片,有效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与2023年相比,库尔勒市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占比提升至57.6%。群众的信任,在一次次的成功诊疗中逐渐建立。

  认同圈:中医药,家门口的“健康黏合剂”

  空间近了,能力有了,如何让群众“愿意来”“主动来”,形成日常健康管理的习惯?库尔勒市找到了一个强大的“黏合剂”——根植于大众心中的中医药文化。

  通过实施中医馆提升工程,库尔勒市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

  针灸、推拿、贴敷等6类10项中医适宜技术,成为家门口的“标配”。更贴心的是“体质辨识+节气养生+药膳食疗”个性化服务,已惠及超过12万人次各族居民。

  位于库尔勒市老城区的萨依巴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占据了二楼的“半边天”,诊室、艾灸室、足浴室、煎药室、康复室、中药茶饮区,功能分明,副主任医师马文真、主治医师孟秀娟、执业医师罗玉萍“3人组”时常忙到“脚不沾地”。这里的居民外出遛弯的工夫也能到中医馆打个卡,人多就等等,人少就顺便调理下。

  56岁的王文卿(化名),从20多岁起就被顽固性便秘困扰,常年依赖通便药。中医馆开到家门口后,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跟着邻居来体验了一次针灸配合药膳调理。没想到,一周左右,症状就缓解了。在医生指导下,她坚持调理了4个多月。喝了几十年的通便药,停了!

  “罗医生根据我的体质配了中药,教我回家做药膳。”王文卿说,家门口的中医服务,不仅治好了她的病,更改变了她对健康的认知和生活方式。

  “3人组”深知,健康观念的转变需要浸润。他们抓住一切机会做健康宣教:

  当B超发现群众有肝胆湿热引起的结石、甲状腺结节等问题时,罗玉萍会结合中医体质辨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群众解释成因,并给出中药汤剂、药膳茶饮等综合调理建议,让群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每天清晨,“3人组”到馆第一件事,就是熬制当季养生茶。他们根据季节变化和养生需求,调配了4组茶饮,每日免费供居民在茶饮区品尝。手捧一杯温热的养生茶,中医文化就在这氤氲的茶香中,悄然传递。

  罗玉萍的电脑里,存满了中医养生资料。她不仅是一名医生,还承担着培训师的角色。每周,她都要轮番给辖区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医生团队里的中医专干进行培训。这些专干如同种子,将学到的中医知识和养生方法传递给更多居民。

  从空间圈到健康生活圈、文化认同圈,库尔勒市将继续深化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基层投入、拓展智慧医疗、规划建设市域次中心、全力打造“健康库尔勒”品牌,“圈”住居民家门口的幸福。

  责任编辑:侯倩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的红砖房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已开放(附时间表)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