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时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一片织锦耀中华——走进新疆博物馆“五星锦”特展

时间:2025-07-19 18:43:44  来源:天山网  作者:天山网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

  在新疆民丰县苍茫沙海中一个高耸的台地之下,一件静静沉睡近两千年的东汉织锦,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1995年一个风沙漫卷的日子,当考古队员轻轻拂去尼雅遗址北部一处墓地的最后一层浮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出土,开启了一段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7月13日,“中华锦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国宝展”在新疆博物馆开展。作为新疆知名度最高的国家宝藏,这件国宝完成了它从沙漠深处到博物馆独立展出的转变。

  这不仅是展示场所的变化,背后是30年来文博工作者对这件国宝研究的不断求索。展览立足“五星锦”的考古、历史、艺术、科技、文化价值,全面阐释这件国家宝藏所蕴含的丰富知识、智慧与艺术,用一件国家宝藏,阐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卅载考古焕新辉

  尼雅遗址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尼雅河下游的尾闾地带,为《汉书》所载“精绝”故地。1995年,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对新发现的一处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包括震惊世人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在内的一批珍贵文物。

  “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国宝。”作为“五星锦”考古发掘的亲历者,新疆文博院副院长、新疆博物馆馆长于志勇如是说。

  新发现的墓地位于尼雅遗址北部,墓葬分布密集,等级规格较高。其中8号墓推断墓主为精绝王夫妇,棺内出土的随葬品,品类丰富、保存状况良好。“五星锦”和弓箭(袋)、箭箙、锦帽等一起放置于男性墓主人右上侧,根据器物组合情况,专家判断其为射箭时的护具。

  这一掌见方的锦护臂,纹样繁复、文字古雅、色彩绚丽。织锦的意匠创制,深受汉代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是儒家思想文化中“瑞应德化”的艺术表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字样巧妙排列其中,宛如一道穿越时空的印记。

  曾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的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参与、主持过尼雅、小河及克里雅河流域等重大考古工作,虽已过古稀之年,依然活跃在新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等工作一线。得知新疆博物馆专为“五星锦”设立展厅,以一件国宝文物为主题,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这位参与过该文物前期调查工作的老人难掩喜悦:“亲眼见证这件沙漠里出土珍宝的耀眼光芒,能让观众真切理解它承载的两千年历史故事。”

  出土以来,“五星锦”注定不凡。它是20世纪中国考古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其高超的织造工艺、绚丽的五色搭配、神奇的图案纹样以及激扬的文字寓意,对广大观众具有巨大吸引力。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新疆博物馆不断深化对文物的挖掘阐释和活化利用,“五星锦”凭借自身的高知名度和唯一性,成为备受瞩目的国宝文物。

  科技为笔绘千年

  为了让这件千年国宝在新时代焕发光彩,2023年,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及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指导下,“中华锦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国宝展”正式启动。

  从展览大纲的反复论证到展陈设计的精心打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和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等多家单位,共同为展览的顺利举办贡献力量。7月13日,这场凝聚着众人心血的展览如期而至,成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

  漫步“中华锦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国宝展”展厅,科技的魅力无处不在,为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往千年前的大门。

  国宝陈列在一个圆柱形透明展柜里。这个看似普通的展柜,实为精心研发的智能多参数展柜,能实现对光照、湿度、温度的无极调控。工作人员还可远程操作并实时监控,通过多平台协同,全方位保障文物安全。

  科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亦令观众叹为观止。在“发现五星锦”沉浸交互剧场,利用全景声技术、裸眼3D等数字技术重构尼雅遗址的历史时空叙事,让观众身临其境,与历史共情,品鉴中华文明的创制,构建对历史“感受—感知—感悟”的深度连接。

  “我们秉持创新理念,从文物保护、数字资源构建、数字复原研究、科技赋能展示到后期智能运维,构建全链条高科技赋能体系,打造智慧化、数据化的高质量文物活化利用范本。”展览项目承接方、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副院长杨思介绍,团队专程赴尼雅遗址进行重要数据采集,以支撑研究和呈现。

  2018年,我国科技考古工作者利用复原的汉代提花织机,成功复制“五星锦”。在此次展览中,实体木质结构与电子屏幕相结合的一台数字织机,将复杂的织造原理转化为可触及、可感知的操作体验。参观者手握梭子来回穿梭,模拟经线与纬线的交织,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图案便在电子屏上实时展现。依托数字织造技术,观众可以目睹丝线如何在复原的汉代织机上一步步幻化出繁复绚丽的纹样。“这是与相关单位深度合作,对汉代提花织机及染线颜料等细节进行精准复原的结果。”杨思说。

  “妈妈,‘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真有意思,你说古人怎么那么聪明,他们是怎么想到这些词的?”上小学的王靖宇问道,他的妈妈在展厅里的AI智能设备上帮他寻找答案。工作人员围绕国宝主题,“投喂”了海量权威资料并进行了万次问答测试,“DeepSeek AI智能问答”能随时为观众解答各类问题。基于高清文物数据开发的交互项目,将学术研究中的知识转化为观众可亲身体验的内容。

  一展尽现中华韵

  蓝、绿、红、黄、白五色经线精妙交织,织就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的传奇,其上的凤凰、鸾鸟、麒麟、白虎等祥禽瑞兽栩栩如生,配以云山、星象、草木等纹样,工艺精湛绝伦。作为中华锦绣的杰出代表,这件国宝不仅展现了两汉时期中国丝绸纺织业的巅峰水平,更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其历史、艺术、科技等价值至今令人叹服。

  作为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我国两汉时期的丝绸纺织业已臻极高水平。“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采用了体现国家意志的吉祥语文字,可知其是特殊礼品,源自汉朝中央政权的封赏赐予,与成套弓箭箙同为汉朝国家治理西域的重要物证。它与尼雅遗址出土的汉简、钱币、印章等一道,成为汉晋中央王朝有效治理新疆的力证。

  “展柜里的锦护臂虽然不大,可字里行间的历史分量重,看上面的文字和织锦纹样,一下就懂了什么是‘文明古国’。”来自甘肃的马响说。从古代工匠手中的一缕丝线,到沙漠古墓中的漫长沉睡,再到如今在展厅的“数字重生”,锦护臂跨越千年的旅程,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生动缩影。

  于志勇介绍:“我们着力于以科技赋能‘五星锦’,为广大观众带来更具震撼力,更富知识性、科普性和大众化的观展体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具象为可‘视’、可‘触’、可‘感’的深刻体验。”这正是展览的核心要义——以国宝为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这份文明记忆被更广泛感知。

  开幕当天的盛况印证了这份努力的成效。众多疆内外观众涌入展厅,争相一睹国宝风采,探寻它的前世今生,展厅出口处的特展文创柜台前更是排起长队。新疆博物馆以这件国宝为原型,开发了兼具文化内涵与现代审美的系列文创产品,让观众得以将这份跨越千年的文明印记“带回家”,让国宝的故事在生活中继续流传。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的红砖房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已开放(附时间表)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