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马帛宇报道)日前,记者从自治区重大专项《新疆地方肉牛、肉羊新品种(系)培育》项目组获悉:新疆肉用褐牛改良群体规模已突破30万头,种公牛培育数量已达150头/年,标志着新疆肉牛种业在“科技赋能、提质增效”道路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在尼勒克县牧强种畜有限公司自治区肉用褐牛核心育种场里的褐牛(拍摄于7月17日)。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马帛宇摄 “养牛20年了,5年前换了这种肉用褐牛,它长得快、架子好、出肉率高,每头牛比从前多挣5000元!”7月17日,尼勒克县养殖户王莲花告诉记者,因为好养好挣钱,她家的肉用褐牛从当初的几头变成了现在的几十头,县里大多数养殖户都养的这个品种。 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研究所褐牛创新团队负责人、自治区肉牛产业技术体系新疆褐牛(肉用类型)岗位专家闫向民介绍,新疆褐牛是中国首个自主培育的优势肉牛品种,养殖历史由来已久,肉用褐牛的突破始于对传统品种的升级改造。早期新疆褐牛存在日增重不足、屠宰率较低的短板。科研团队通过构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组选择”精准育种技术体系,定位23个生长与肉质相关功能基因,开发5K密度育种芯片,使育种效率提升50%,世代间隔缩短至2到2.5年。 2019年,自治区肉用褐牛核心育种场在尼勒克县牧强种畜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如今,这里的肉用褐牛数量已从500头发展到了1200头。通过“科研单位育种+企业扩繁+养殖户应用”模式辐射,目前,全疆已建成5000余头育种群、1500余头核心群的肉用褐牛规模化育种体系。改良后的肉用褐牛育肥牛日增重达1.35kg以上,屠宰率提升至62.23%,肌内脂肪含量达6.9%—7.5%,雪花纹理可媲美国际高端肉牛。 行业部门数据显示,改良后的肉用褐牛6月龄体重较传统品种提升20%,饲料转化率提高15%,单头牛出栏收益增加3000元以上,累计带动农牧民和养殖企业增收超1.375亿元。 自治区重大专项《新疆地方肉牛、肉羊新品种(系)培育》项目组负责人张扬表示,下一步将加快建设新疆牛羊分子育种大数据中心,推动基因芯片国产化,力争2027年前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让肉用褐牛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引擎”。
责任编辑:侯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