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连通东西方的“玉石之路”,据说比丝绸之路还古老—— 探寻“和田玉”的交流传奇(边城见闻) 

游客在和田玉交易市场选购原石。许晓龙摄 距今3000多年的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多为和田玉;相传周穆王西巡昆仑,带回8车和田玉石;汉武帝在敦煌附近设立“玉门关”,这里是和田玉进入中原的第一道关口;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考古,都发现了石器时代的和田玉…… 考古与文献资料表明,东西方交往史中,除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更为古老的贸易通道——“玉石之路”。这条路以和田为中心,向东西两个方向延展。向东,经甘肃、宁夏、山西到达河南;向西,穿越中亚,直达地中海沿岸。玉石之路西半段,与后世的丝绸之路大体重合。 在新疆和田市的和田玉博物馆,一幅泛黄的“玉石通商古道手绘稿”,记录着玉石之路的过往:丝绸之路的形成有2000多年历史,玉石之路却有6000多年历史。这条古道见证着东西方贸易的繁荣,讲述着不同文明交流交融的故事。记者近日来到和田,探寻玉石之路和丝绸之路的历史印痕,发现这里的玉石雕刻师、丝绸设计师正传承发扬玉石之路和丝绸之路的创新、包容、开放理念,续写着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时代故事。 
昆仑山风景。许晓龙摄 白玉河畔—— “玉”见国际买家 和田古称“于阗”,其本义一说为“玉邑”,即“产玉石的地方”,以盛产玉石闻名。清代因音译变化称为“和阗”,汉字简化成为今名。这里盛产玉石,也是古代玉石贸易的核心,是玉石之路的中心和东西两半段的交会点。 溯源玉石之路,流经于此的玉龙喀什河是必去之地。玉龙喀什河意为“白玉河”,与西边并行的喀拉喀什河(墨玉河)汇合后,形成昆仑山北坡最大河流和田河。玉龙喀什河不仅孕育了和田玉的辉煌,也滋养了世世代代以玉为生的和田人。 沿着和田市玉龙喀什河大道前行,两旁已不再是沿河摆摊的玉石小商贩,取而代之的是附近4个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和田玉交易市场。“10年前,这里还是以地摊经济为主,现在的市场不仅规模大了,专业性也更强。”和田玉保护发展中心主任史培宏介绍。 走进交易市场,玉石摊位林立,商贩与顾客围绕玉质、纹理热烈交流。经常有境外玉文化爱好者慕名而来,了解和田玉的历史,包括当地人津津乐道的中国古代典籍《穆天子传》记载的周穆王的故事。这位乘八骏来到昆仑山麓的君王,得到当时仍是母系社会部落首领的西王母赠送的8车玉石,满载而归,留下杂糅神话却有迹可循的传奇历史。 
游客在和田玉都购物中心选购商品。许晓龙摄 玉石之路向西穿过中亚、西亚同样有迹可循。根据乌兹别克斯坦学界资料,早在公元前2000年,当地已有和田玉的记载。考古研究显示,古巴比伦、叙利亚、中亚等国家和地区,同样发现了远至石器时代的和田玉,当地资料称:“皆当为于阗产物。” 玉石之路的开辟,不仅推动了和田经济发展,也促进了沿线文化交流。其中的典型例证是“和田马钱”。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后,商贸日益兴盛,为满足跨境交易需求,于阗国铸造了丝绸之路南道重要流通货币——和田马钱。这种钱币融合中原铢两制计量方式与希腊铸币工艺,体现了东西方货币文化的交融。 时至今日,玉龙喀什河畔依然延续着“玉通中西”盛况。“现在的和田玉交易市场上,经常会遇见国际买家。我们接待过不少来自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客人。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从他们的神情中,能看出来他们对玉石的了解与喜爱。”玉出东山珠宝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焕辉告诉记者。 昆仑山下—— “雕”写文明对话 徜徉于和田的玉石商铺,总能看到一些伏案工作的玉石雕刻师,他们细细打磨一件件作品,用玉石艺术呈现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在展现艺术特色的同时,传递促进文明对话的艺术理念。 穿过热闹的和田玉交易市场,记者在一处幽静的工作室里见到了雕刻师聂明礼。他来自重庆,过去20年间辗转多地,最终在和田扎根定居。工作台前,聂明礼正用一把细刀用心雕刻。这件作品的主题是中国武术,刚柔并济的线条,在玉石上呈现出武者行云流水般的招式。“我想用玉表现中国功夫的气质。”他说。 
记者采访和田玉雕刻师聂明礼(右)。陈玥摄 去年,聂明礼进行了一次跨境骑行。他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出发,骑着摩托车一路游览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让他感到惊喜的是,路上时常能看到和田玉艺术品,和田玉成为跨越山水阻隔的文化桥梁。 在吉尔吉斯斯坦一家饭店里,聂明礼发现当地老板在显眼位置摆放着一尊鼎形玉石摆件。老板看到来了一位中国客人,竖起大拇指,用肢体语言向他表达对中国玉石的喜爱与尊重。 除了传统玉石雕刻,聂明礼还尝试将坚硬的玉石与灵动的大漆工艺结合,拓展玉文化的表达形式,通过与不同艺术的对话,唤起更多文化共鸣。2018年,他带着自己的作品赴西班牙展出,一枚新式玉戒指吸引了不少外国观众。他们仔细观赏,不断询问和田玉的历史与制作过程。“毫无疑问,和田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结合一定的现代元素,就能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良好载体。”聂明礼说。 和田市有一座“昆仑古事馆”,是探源玉文化古今交流传奇的好去处。这座展馆由玉石文化爱好者章伟创办,馆藏系统呈现了从新石器时代至今的玉文化发展脉络。章伟说,展馆自建成以来已接待国内外游客、学者数万人次。不少来自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参观者,对昆仑山北坡和塔里木河流域的玉器实物非常感兴趣。“这让我们更深刻体会到玉文化作为文化交流纽带的重要价值。”章伟说。 
奥地利自然博物馆馆长维拉·海默(左)参观昆仑古事馆。章文梦迪摄 “扎染”丝绸—— “织”出交融纽带 丝绸之路兴起后,从和田向西的路段,很大一部分与玉石之路重合。而在和田,中外交流自古就不仅限于玉石。早在千年前,和田人民已掌握养蚕织绸技艺,生产的丝绸活跃于丝绸之路贸易中。这其中,艾德莱斯绸尤为著名。 
和田市吉亚丽人艾德莱斯绸工作坊,手工艺人正在纺织机前作业。古丽摄 “艾德莱斯”在维吾尔语中意为“扎染”,以此命名的丝绸色彩艳丽、线条明快,图案有树叶、羽毛、麦穗等。地处玉龙喀什河东岸的和田市吉亚乡,有“艾德莱斯绸之乡”的美誉。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编织艾德莱斯绸,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扎染技术和木制织布机。艾德莱斯绸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晶。相关资料显示,艾德莱斯绸的丝绸生产技术源自中原,染织工艺是和田、喀什工匠吸收中亚技法后创新融合而成的。 走进吉亚乡一家丝绸企业的生产车间,织布机“哒哒”声不绝于耳,工人们在车间内忙着缫丝、捆线、染色……在遥远的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州马尔吉兰市,也保留着传统制绸作坊。两座丝绸之路古城不仅传承相似的艾德莱斯绸制作工艺,连其生产的产品花色款式也极为相似。 “这款名为‘皇后款’的艾德莱斯绸,我们和乌兹别克斯坦都有生产,只是叫法不同。”吉亚丽人艾德莱斯绸工作坊经理布威佐日罕指着一款黄黑花纹的丝绸向记者介绍。她在这里工作了16年,接待过许多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游客与生产商,“他们对这里的制作工艺极感兴趣,总是会拍照录像,说要带回国供当地手艺人参考。” 年轻一代和田人把交流交融纽带拉得更紧。出生于吉亚乡的穆拉提今年28岁,自幼便对艾德莱斯绸的织造工艺耳濡目染,大学毕业后创立了新疆巴郎赞商贸有限公司。这个月,他带着创新设计的艾德莱斯绸参加了霍尔果斯中亚商品贸易博览会。明年他还计划去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开展市场调研。“中亚市场对兼具时尚设计感与亲民价格的艾德莱斯绸需求旺盛,未来我们的合作大有可为。” 从玉石之路到丝绸之路,从和田玉到艾德莱斯绸,厚重的历史赋予和田交流交融基因。随着雕刻、制作工艺的传承创新,玉石和丝绸的文化艺术价值更加凸显,位于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文明交融互鉴的传奇仍在续写。 记者札记 因交流而多彩 因创新而致远 玉龙喀什河畔的玉石交易市场里,温润的和田玉诉说着东方美学;融合多方技艺的艾德莱斯绸,在年轻设计师的巧思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创新而致远。为推广和田玉文化,和田地区搭建玉石文化旅游节等平台,吸引玉雕大师落地和田并设立工作室,通过校企合作、师徒传承等方式培育青年玉石雕刻人才。这些新生力量以当代视角诠释传统工艺,进一步推动玉石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艾德莱斯绸亦在创新中焕发新生,传统图案与时尚设计相结合,频频亮相亚欧时装周等国际舞台,成为沟通丝路记忆与现代审美的文化纽带。 文化的生命力,既源于历史的厚重,也有赖于面向未来的创新表达。在和田,无论是一块玉石,还是一匹丝绸,都不只是商品,还是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生动见证,蕴含着创造精神和开放气质。传统文化不是封存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融入当代生活、不断被赋予新意的生命体。和田之所以能吸引全球玉石爱好者、设计师与文化学者,正是因为它在守正中不断求变,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图片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资源厅 审图号为新S(2025)040号 链接·新疆和田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地处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和田各民族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创造了融汇东西的多元文化。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素有“金玉之邦”“瓜果之乡”“歌舞之乡”“地毯之乡”的美誉。 近年来,和田地区深入挖掘“中华玉文化”“于阗佛教文化”“昆仑文化”三大文化富矿,推进新疆昆仑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致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文旅产业品质不断提升,吸引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田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今年6月,来自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的60余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齐聚和田,围绕“于阗与丝绸之路”“于阗的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等主题深入交流。和田加快推广艾德莱斯绸、和田地毯、核桃木雕等非遗项目,吸引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考察团到访,合作不断推进。
责任编辑:刘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