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揭牌成立的中国—中亚减贫合作中心、教育交流合作中心落地新疆,分别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教育厅挂牌。 这两大“中心”成立的背景是什么?为何选择在新疆挂牌? 为了回应中亚渴望振兴、提升自主发展能力的迫切需求,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在中国中亚合作框架内建立减贫、教育交流、荒漠化防治三大合作中心,并为三大中心揭牌,表示未来两年为中亚国家提供3000个培训名额。 
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摄 此前,中国中亚合作框架内建立的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落户宁夏,减贫和教育交流合作中心又落地新疆。就让我们拆开来看在新疆挂牌的两个“中心”。 首先是中国—中亚减贫合作中心。 一直以来,中国同中亚国家是现代化道路上的同行者、真朋友。中国在减贫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以及历经探索形成的精准、务实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有效路径及成功经验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对中亚国家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从地理坐标看,新疆与中亚五国山水相依,边境线绵延数千公里,既是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也是中亚国家向东联通的枢纽,这种“近邻”优势让合作指令的传递、技术经验的输送如同邻里互助般高效直接。 从实践积累来讲,新疆自身就是减贫事业的生动样本。这里曾是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但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全力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戈壁荒滩上的特色种植、草原牧区的生态富民,乡村电商的蓬勃兴起、跨境产业链的就业带动……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减贫方案,与中亚国家面临的土地利用、资源开发、民生改善等课题高度契合。 
7月4日,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二道桥街道固原巷社区的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耍。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邹懿摄 更值得一提的是,新疆与中亚早已搭建起减贫交流的桥梁:仅2024年,就有十余批中亚官员学者来疆考察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项目,带回的不仅是笔记、技术、经验,更重要的是智慧、志气和实干精神。 日前,在西安举行的“2025中国—中亚人权发展论坛”上,中亚国家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减贫事业的发展是对国际人权事业特别是发展权的重新定义,是对全球发展中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极大鼓舞,中国真诚帮助中亚国家减贫、加快共同发展是践行“中国—中亚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中,教育合作作为促进各国交流与发展的重要纽带,正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23年5月,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提出建立中国—中亚教育部长会议机制。此后,中国与中亚五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 直到2025年5月,首届中国—中亚教育部长会议在乌鲁木齐举行,为中国—中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的挂牌埋下了关键伏笔。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昨天,它终于在新疆正式挂牌成立。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中亚国家在文化、习俗等方面有着诸多相通之处,为教育交流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近年来,新疆一直在积极推动与中亚国家的教育互联互通。 2024年新疆留学生招生人数较上年增加1.75倍,已然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青睐的留学目的地; 
新疆医科大学留学生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实习(资料图片)。图片由新疆医科大学提供 去年6月召开的中国—中亚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上,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与中亚国家高校签署了14份校际交流合作协议,合作成果显著; 教育部也与新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支持新疆打造教育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放合作桥头堡和教育对外合作战略高地; …… 这些,都为中国—中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育是文明传承的纽带,也是命运与共的基石。中国—中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在新疆的扎根,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丝路精神在当代的自然生长。当更多青年在这里相遇、相知、共同成长,中国与中亚的友谊将有更坚实的土壤,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也将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照进现实。(文/刘翔)
责任编辑:刘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