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晔/文 以法为纲,绘就青山常在生态画卷;以律为绳,织就绿水长流发展锦缎。用法治力量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以制度优势守护各族群众幸福家园。近年来,新疆持续加强生态环境立法保护,绘就了一幅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交相辉映的壮美图景。 
俯瞰绿意盎然的和硕县龙驹湿地(无人机拍摄)。确·胡热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紧紧抓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面对生态问题的“牛鼻子”,将法治理念、思维、原则贯穿生态环境保护全链条,着力构建起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 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所在。循法而行、依法而治,已成为生态治理的鲜明特征。为生态环境保护划界限、定边框、设清单,立下“绿色标尺”,筑牢“法治堤坝”。一项项涉生态环境领域法条的出台,成为新疆推动生态环境法治体系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生态环境治理的强大效能。这些“绿色标尺”不仅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更将发展权与生态权统筹考量,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刚性制度。 规范执法是制度落地的关键环节。新疆在全国率先研究制定《生态环境行政执法稽查实施细则》,通过加大稽查力度、规范执法行为,全区生态环境信访投诉办结率达100%,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持续攀升。聚焦重点区域流域,让防沙治沙工程、湿地保护修复、固废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始终处于法治监督之下,以法治思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惠民是温暖动人的法治乐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法治护航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生态改善带来的民生温度:头顶的蓝天更多了,身边的河湖更清了,脚下的大地更绿了。绿色农业提质增效“丰”景怡人,绿色能源使风电光伏点亮万家灯火,绿色旅游让“新疆是个好地方”的品牌更加响亮。经济社会发展含“绿”量和含“金”量同步提升,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今日之新疆,以法为界守护的不仅是良辰美景,更是将生态饭烹出了时代新味,绿色发展正成为各族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展望未来,当法治精神与生态自觉在人心深处扎根,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必将闪耀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继续阅读 ① 法理润泽 山水自在 ② 新疆首部地方性湿地保护法规出台记 ③ 天山南北的环保守卫者 ④ 在外十多年 贾德良返乡了 ⑤ 织密扎牢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网
责任编辑:张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