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梁伟 在新疆大地的记忆深处,一首歌如奔涌不息的塔里木河,流淌近七十个春秋。 1959年10月,乌鲁木齐市八一剧场,音乐话剧《步步跟着毛主席》幕布徐启。当《萨拉姆毛主席》的旋律响起,一粒饱含深情的种子就此播下,历经岁月风雨,愈发蓬勃生长。 这动人歌声的源头,深植于和田地区于田县一位翻身老农炽热的心田。库尔班·吐鲁木饱尝旧社会苦难,在新中国的阳光下,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房屋。当幸福真切地握在手中,一个朴素而执着的愿望在他心中炽烈燃烧:骑上毛驴,穿越万水千山,去北京,见一见带来光明的恩人毛主席。 1958年6月,夙愿终偿。在中南海,75岁的库尔班大叔将家乡的杏干、桃干敬献给毛主席。合影时,他情难自禁,侧身久久凝望着毛主席慈祥的面庞。第二天,毛主席派人送来的10米条绒布,成了他一生最珍贵的珍藏。这份沉甸甸的感恩,化作质朴的心声:“我要勤生产多出力,把那盘缠来攒起。骑上毛驴去看你,心里话儿对你提……” 库尔班大叔的传奇经历,点燃了新疆话剧团曹起志、陈书斋的创作激情。1958年寒冬,他们奔赴于田,感受库尔班生活的温度;次年,又在乌鲁木齐与前来参加自治区人代会的老人深入交谈。1959年3月,《步步跟着毛主席》剧本初稿诞生,十余首饱含深情的歌词随之孕育。 当时的新疆话剧团尚无专属乐队,便特邀新疆军区文工团作曲家王洛宾等谱曲。王洛宾巧妙融入歌剧的宣叙与咏叹技法,让音符流淌出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旧时代的悲怆回望及对新生活的无限感恩。这旋律,正是后来响彻神州的《萨拉姆毛主席》。公演时,它曾临时冠名《念恩人》,但人民更爱用那句发自肺腑的呼唤——“萨拉姆毛主席”(维吾尔语意为“敬爱的毛主席”)为其命名。 这深沉的旋律,注定要找到同样充满生命力的声音。1959年,青年歌手克里木在八一剧场观看话剧,那动人的曲调瞬间俘获了他的心。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久后,他在新疆军区文工团大院偶遇王洛宾。“快来快来,我有个歌给你,正合适!”王洛宾拉着克里木来到剧场后院的小平房。在吉他伴奏下,王洛宾逐句传授,尤其强调谱面上无法标注、却饱含深情的悠长尾音“哎——”。当克里木唱出“毛主席呀毛主席哎,日夜都在想念你”时,王洛宾击节赞叹:“太好了!就要这个劲儿!” 从此,克里木的生命便与这首歌血脉相连。1959年国庆之夜,北京人民大会堂华灯璀璨。克里木身着民族盛装,以库尔班大叔般的赤诚唱响:“哎,萨拉姆毛主席……”台下,库尔班·吐鲁木老人闻声情不自禁起舞;台上,克里木激情澎湃,歌声点燃了整个大会堂,掌声雷动。 这一夜,成为克里木艺术生涯的璀璨起点。他唱着这首歌走进总政歌舞团,足迹踏遍祖国河山:“哪里有战士,哪里就有我的歌声,我头一个演唱的肯定是《萨拉姆毛主席》!” 歌声激荡70年。如今,行走在于田县城,那座“库尔班·吐鲁木见到了毛主席”的塑像巍然屹立;和田市团结广场上,毛泽东主席与库尔班亲切握手的巨型铜像,连同基座上镌刻的“万方乐奏有于阗”的壮丽诗篇,无声诉说着那段历史。库尔班大叔的家乡“于田”,因他的传奇与毛主席诗词的神来之笔,在厚重的史册中,增添了最温暖、最鲜活的注脚。 《萨拉姆毛主席》的旋律早已超越了音符本身。它是一位翻身农民执着感恩的深情回响,是边疆儿女心向祖国的永恒诉说,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雄浑乐章。克里木的歌声穿透时光,库尔班大叔的故事代代传颂,我们触摸到的是新疆大地最深沉的情感脉搏。那脉搏里,激荡着对领袖的敬爱,对党的忠诚,对伟大祖国的归属感,以及对脚下这片热土无限光明的坚定信念。
责任编辑:赵玉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