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任春香 走进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桥实训楼的工程测量仪器室,几台老式水准仪和经纬仪静静立在仪器架上。 
7月16日,在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负责人张慧(右)演示RTK数据采集。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任春香摄 这些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老伙计”,陪伴一届又一届学生成长,见证了新疆工程测绘教学的发展历程,成为记录测绘技术从传统仪器人工测量到“天空地”一体化智能测绘变迁的“时光刻度”。 “水准仪是建立水平视线测定地面两点间高差的测量仪器,广泛用于交通、建筑等领域。这台微倾式水准仪是20世纪80年代教学中常用的仪器,现在早已退居二线了。”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学院院长曹永鹏指着几台仪器说。 
20世纪80年代,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办公路与桥梁专业初期,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微倾式水准仪。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任春香摄 20世纪80年代,新疆公路建设热潮迭起,急需懂测绘、能勘测的专业人才。作为新疆最早培养交通人才的院校,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1982年开设公路与桥梁专业。在工程测量这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上,水准仪、经纬仪等常规测量仪器和工具频频走进课堂。由于教学设备短缺,有部分仪器还是其他单位捐赠的。 “一个班约40名学生,上课时7、8个学生围着一台仪器转,大家都想多操作一会儿。”1996年毕业留校任教的张玲至今还记得,持续了一学期的工程测量课,实训课上常常会出现老师在三脚架旁演示经纬仪对中、整平,学生们围成一圈,探头观摩的场景。 上课时使用仪器的时间短,周末的校园里,总有测绘小组苦练本领的身影。水准测量得三四个人配合:一人操作仪器并读数,一人记录观测数据,还要有人负责立直水准尺。“印象最深的一次,我们拿经纬仪当望远镜,看月亮能看到环形山,我觉得这仪器把天上地下串起来,太神奇了。”张玲说。 
这台自动安平水准仪是原新疆道路桥梁工程总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的公路建设中使用的国产水准仪,后捐赠给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任春香摄 2008年,为了顺应相关行业对测绘人才的迫切需求,学院专门设置了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测绘教学迎来“电子革命”。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负责人张慧告诉记者,2009年,她到校任教时,光学测量仪器已逐渐被电子仪器取代,电子水准仪对着条码尺一扫,能自动读取并记录数据和当场校验。 “最大的变化是不用人读数了!”张慧感慨说,“光学水准仪靠人眼读数,难免有误差,比如照准水准尺同一位置,有人读1.345米,有人读1.346米。而电子水准仪只需‘傻瓜式’操作,瞄准标尺后仪器会自动读数,且不用人工记录,读数更客观、精准。” 进入电子设备时代,操作便捷性大幅提升。全站仪的普及让测绘效率翻倍,过去平面控制测量需要使用经纬仪测角、钢尺量距“两步走”,到后来一台仪器就能搞定。激光对中取代了光学对中,打开激光对中器就能看到仪器是否对中地面点位了。“带学生用全站仪测校园任意一个点位坐标,做好设置,一按键就出数据了,大家围着屏幕说像玩电子游戏。”张慧回忆说。 这种变化在野外测绘中更为明显。张慧说,以图幅尺寸50cm×50cm的1:500地形图测绘为例,实际测绘面积要达到62500平方米。在二十多年前,要完成这个测绘任务,不仅需要五六个队员,还要带着经纬仪、水准仪、大平板、方向架等十几种设备,皮卡车装得满满当当,大家笑称每次出门都要“拖家带口”。到了十多年前,同样的测绘任务使用全站仪和电子水准仪,不用扯着嗓子报数,不用手工记录,也不用人工计算,4人小组1天就能完成测绘,数据精度更高。 如今,随着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雷达、无人机等新型技术装备的应用发展,让工程测量的技术体系、应用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曹永鹏介绍,测量装备与技术进步丰富了工程地形图测绘的手段,地面数字测图可采用全站仪、GNSS RTK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而在城市三维建模等大范围大比例尺工程地形图测绘时,还会利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应用快捷灵活的无人机和飞艇低空摄影测量系统。“现在测绘地形图,测绘员有时背着一台设备就够了。” 
目前在教学中广泛使用的电子水准仪。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任春香摄 如今的实训楼里,新仪器已占C位:碗口大的GNSS接收机,背着就能走;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建筑扫一圈,电脑里就生成立体模型;无人机飞一圈,地面地形地貌全被“记”下来。 “测绘仪器发展迅速,从人工主导的作业方式到无人机航测,从纸质记录到云端建模,更精准、更便捷、更智能的演变,推动测绘工作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跨越,大幅提高效率和精度。学院也紧跟行业步伐,不断购置新设备融入教学。”曹永鹏说。教学仪器的迭代里藏着测绘行业的“进化史”,每一次设备升级,都在用技术缩短时空距离、以精准为尺丈量行业进步。
责任编辑:严培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