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昆仑高原常年被冰雪覆盖,凛冽的寒风如同利刃般切割着裸露的岩石。在巍巍昆仑山脉的褶皱里,矗立着一个连呼吸都带着重量的名字——赛图拉。 有“新疆南大门”之称,平均海拔4300多米的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和田边境管理支队赛图拉边境派出所,扼守着通往中亚的古道,作为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咽喉要地,这里具有重要的地理和战略价值。 在这片含氧量不到平原40%的“生命禁区”,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身影,在这里踩出深浅不一的足迹,用赤诚的心守护在祖国的边境线上,让南腔北调的乡音在呼啸的风声里凝成钢钉,扎进这寸土必守的边疆…… 在高原书写青春 今年是赛图拉边境派出所民警罗瑞来这里工作的第二年。 “喀喇昆仑的狂风扑面而来,我舔了舔干裂渗血的嘴唇,咸腥味混着沙尘呛进喉咙,迈步像踩进棉花里,心脏在肋骨间狂跳。”这是罗瑞初到赛图拉时的感受,也是喀喇昆仑高原送给这个24岁湖南伢子的第一份“礼物”。 “就这个娃娃?”罗瑞清楚地记得,初来时群众眼中明晃晃的疑虑如芒在背。 一次调处涉及牛羊买卖的经济纠纷,账目不清、承诺不明,争执双方在狭小的帐篷里吵得面红耳赤。 年长者不耐烦地挥手:“叫你们领导来!娃娃懂什么?”罗瑞没有争辩,只是盘腿坐在毡毯上,将皱巴巴的欠条和模糊的账本摊在膝头,一页页比对。他条分缕析,耐心解释合同法的条款,结合当地交易习惯,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羊群陷进泥沼,他二话不说卷起裤腿踏入没过膝盖的泥浆,每一次深陷再拔起都极耗力气,直到最后一只羊羔湿漉漉地被托上坚实土地。 牧民眼含热泪,那一声含混着泥土味的“罗警官”,也彻底打破了横亘在他与群众之间的偏见壁垒。 “这信任不是凭空而来,是我在泥沼中跋涉、在烈日下倾听、在每一个微小承诺中一点点换来的。”罗瑞拍着胸脯骄傲地说。 当同龄人在霓虹中追逐潮汐时,他把青春留给了昆仑的日出。背对繁华,面对理想。 此心安处是吾乡 今年32岁的安徽铜陵小伙儿、三级警长杜伟,从2012年参军入伍时起,就下定决心要去最艰苦的地方卫国戍边。 回忆起自己初到赛图拉的日子,杜伟坦言,难熬的不仅有和南方地区天壤之别的气候环境,还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远离家乡、亲人的孤独感,好在母亲的支持成为他漂泊异乡的精神支柱。 时光匆匆而过,高原的风雪吹散了这个年轻人身上曾有的稚气与青涩,将他的脸雕刻得愈发棱角分明。从戍边战士到移民警察,他说,对脚下的土地越熟悉,就越眷恋。 “此心安处是吾乡,和群众打交道的这些年,我早就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了。”由于高原医疗条件有限,看病就医成了辖区群众的一大难题,杜伟便凭借自己在部队担任卫生员的经验优势,先后提议成立“高原救助站”“昆仑义警队”,免费为辖区群众看病送药,赢得老百姓的纷纷点赞。 杜伟背对亲人,面向群众,用真情换真心,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获评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岗位建功新警标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先进个人、新疆边检总站“优秀共产党员”、“十佳戍边民警”、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十年风霜写忠诚 伴随着清晨的阳光,过往车辆正缓缓驶入赛图拉边境警务站。身着藏蓝色春秋执勤服的身影,如扎根雪域的劲松挺立在车辆查缉岗位上。 在高原上坚守了整整十年的“老班长”殷欢笑见证着赛图拉的变化:崭新的营房取代了破旧的老哨所,供氧设备成为标配,稳定的网络信号让他与千里之外的江苏家人“面对面”成为可能,巡逻装备更是今非昔比。 “现在所里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在他看来,这片曾经陌生的冻土,已深深融入他的血脉,成为刻骨铭心的“第二个家”。 可高原的考验远不止环境。持续的高反侵蚀着殷欢笑的身体,睡眠差、记忆减退早就成为家常便饭,出任务时不小心落下的腰伤也成为岁月留给他的印记。 这份坚守,也得到了远方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女儿画笔下“穿军装的爸爸”,儿子口中“最厉害的人”,妻子告诉孩子们“爸爸的工作很重要”,这些都成为殷欢笑心中最温暖的慰藉和继续前行的力量…… 这片雪域高原之上还有更多的戍边民警,如同他们一般,用滚烫的热血,在空气稀薄的高原、在冻土如铁的山川、在阳光刺眼的哨位,用无声的坚守,诉说着对祖国最辽阔、最深沉的告白。(记者 潘从武 通讯员 王秀丽)
责任编辑:魏燕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