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时事

何以中国丨296块补丁!新疆这件军大衣为何“重千金”?

时间:2025-08-13 23:17:21  来源:石榴云  作者:石榴云

  诗人艾青曾这样礼赞兵团:“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

  在这座由血汗浇筑的军垦名城石河子,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里,一件缀满296块补丁的军大衣静默地陈列。洗得发白的军绿色布料上,红蓝灰黑的补丁层层堆叠,衣袖因五层补丁的覆盖而僵硬挺直——这件重达数公斤的军装,每一块补丁都是破译兵团奇迹的密码,每一针脚都是无声的勋章。

  有296块补丁的军大衣。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供图

  1995年,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王德明老人家的杂物棚里,发现了一摞叠放整齐的补丁军装——这位老军垦战士始终视军装如生命,即便珍藏多年仍定期浆洗晾晒。

  兵团成立初期,军垦战士王德明在122团积肥班工作,每日拉运粪肥导致棉衣磨损剧增。他用收集来的296块碎布反复缝补:内层羊皮磨损处垫上纱布,外层则坚持用军绿色布料修补——“军装颜色不容更改”。巴掌大的区域曾摞着15块补丁,最厚处达5层,大衣最终重如铠甲。

  这296块补丁,见证着戈壁滩上那段艰苦卓绝的创业史诗。据记载,1950年,10万官兵自制坎土曼、犁杖等农具6万余件,开荒84万亩,造林1065亩。当年6月,部队吃上自种的蔬菜;7月,吃上自种的粮食和瓜果;第二年,驻疆部队主副食全部实现自给。更令人惊叹的是,此后兵团年年向国家交售大量富余农副产品,在戈壁荒漠中创造了农业奇迹。

  游客在一件有着296块补丁的军大衣前驻足拍摄。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汤永 摄

  博物馆里,游客仍在这件军大衣前长久驻足——补丁的棱角早已磨圆,羊皮内衬渗着汗渍与风沙的斑痕。它已不再是御寒的衣物,而是拓荒者皮肤的拓片。

  当指尖轻触展柜玻璃,仿佛能抚摸到那些坚硬的补丁。戈壁的风声、坎土曼刨地的撞击、地窝子里的誓师呐喊,正穿透时空,深沉而有力地叩击着一个民族的记忆之门。

  监制:丁涛

  统筹:冯婷、喻鹏涛

  策划:葛惠芹、廖映月

  编辑:王荣

  制图:李娜

  出品:新疆日报社(集团)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协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责任编辑:刘颖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的红砖房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已开放(附时间表)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