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8月16日,和田市约特干故城,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主会场刚迎来新一天的参观者,广东展区就热闹起来了。 
对咏春拳感兴趣的参观者练习木人桩。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看着是双臂发力狠,其实更需要脚下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咏春拳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董崇华,穿一身黑色对襟练功服,面向木人桩,双脚微分,身体微沉,双手挥向木人桩上的桩手,开始一场“对抗”。 咏春拳是岭南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代表性拳种,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咏春拳强调刚柔并济、借力打力,追求高效直接的攻防转换。 看着董崇华手脚齐发行云流水般的动作,现场的参观者们跃跃欲试,“我学过武术,能试试吗?”“胳膊打到木头上,力度怎么控制啊?” “咱们先掌握打咏春拳的几个基本动作,然后再来桩上尝试。大家看,这个桩功里的‘二字钳羊马’,需要屈膝,再让你们的膝盖与脚尖保持垂直,做它时,你要有用双脚去扎根的感觉,使劲往泥土里钻,就像新疆的胡杨。” 董崇华说着做起了示范,身后站过来4位参观者。 
董崇华(左)给参观者教授咏春拳。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在示范中,董崇华向参观者介绍咏春拳出手的基本形——摊、膀、枕、问、伏等,以及究竟是什么造型、如何发力、在木人桩时怎么使用。 高二年级学生阿里木江·伊明悟性很好,掌握了基本动作后,就敢上木人桩练习了。他的姐姐一直笑着在一旁拍摄记录,“他从小就调皮,上蹿下跳,他挺适合学学咏春拳,稳定一下性子。” 董崇华的徒弟大致估算了一下,近5个小时时间里,共有7拨参观者来学习,其中一位从喀什来的小伙子还曾在学校里和广东援疆教师学过咏春拳,现场忍不住亮了几招。 “远超预期,看到青少年们学习的时候神情专注、动作敏捷、配合积极,我觉得特别惊喜,他们的领悟力让我意外,好些孩子第一次接触拳法,就能打出流畅的节奏。为新疆孩子点赞。”董崇华说。 这不是董崇华第一次来新疆推广咏春拳,2024年,他曾随深圳歌剧舞剧院创演的舞剧《咏春》剧组一行人来疆参加演出及文化推广活动,他是这部舞剧的武术指导。 那一次,他即兴带领数十位乌鲁木齐八一中学的学生,现场练习咏春拳的基本动作,希望并期待孩子们能坚持学习、传承文化、强身健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足的底气。每一次到新疆这片多元文化汇聚之地,都能看到对咏春拳充满好奇和热情的孩子,这是我坚定要在这里做好传承工作的信心来源。”董崇华认为这次来到和田,不仅是完成一次展示推广,更应该为一场双向奔赴搭建桥梁,他相信这份跨越山河的非遗之约,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新的力量。
责任编辑:杨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