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王新红 通讯员 张伟民 煮茶、倒奶、加盐……8月16日一大早,巴扎尔古丽·拉汗就忙着给民宿里的客人熬制奶茶。不一会儿,屋子里便弥漫着浓郁的奶茶香气。 巴扎尔古丽是尼勒克县尼勒克镇多尔布津村村民,也是“巴扎尔古丽奶茶馆”的主人。去年3月,她的奶茶馆开业,凭借哈萨克纳仁、清炖羊肉、烤肉等特色美食,以及热情周到的服务,生意日渐红火。 2022年冬天,多尔布津村党支部和尼勒克县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的一次家访,改变了巴扎尔古丽的生活。 “你家在路边,还有30只羊,把庭院改造一下,开个奶茶馆,游客来了既能喝奶茶,又能住宿吃饭,收入不会差。”坐在巴扎尔古丽家的炕头上,工作队队员建议。 “我只会做奶疙瘩,不会做生意。”巴扎尔古丽说。听了她的回答,工作队干部没有勉强,但也没有放弃。深入调研后,他们再次登门,鼓励她从事旅游业。 2024年春天,在征得巴扎尔古丽的同意后,工作队干部先是介绍她去尼勒克县技工学校学习烹饪,又请设计师到她家将庭院改造成民宿——原本堆满杂物的角落搭起葡萄架,改造出的餐厅墙上,挂上了她女儿的毡绣作品。 奶茶馆开张第一个月,就赚了2万多元。巴扎尔古丽眉开眼笑,煮奶茶时也更加用心了。去年,她家的纯收入达到20多万元。 “巴扎尔古丽奶茶馆”的火爆,点燃了村民的创业热情。多尔布津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趁热打铁,确立了以打造“蜂巢蜜语 甜蜜小镇”为主题的特色民俗街区发展方向,全力帮助村里具备条件的农户发展农家乐。 很快,村里的老油坊变身为“多多·食光里”美食广场。打了一辈子馕的托合提·肉孜在此支起馕坑,他制作的核桃馕成了游客必带的伴手礼。烤乳鸽、辣子鸡、三文鱼、家常拌面……20多个摊位各有招牌,空气中飘散着不同的香味。 更值得称道的是村里将文化融入美食广场。周末的乡村音乐会上,马头琴和吉他共同演绎和谐的曲调;告白周里,年轻人在百年榆树下挂起写满情话的木牌;连卖蜂蜜的摊位前,都讲起了“蜜蜂跳舞传信”的故事。 去年秋天,“多多村”度假小镇项目动工。游客集散中心旁,民俗区的毡房里能体验哈萨克族刺绣,游乐区的小溪边常有捞鱼的孩子,露营区的夜晚总能看到满天繁星。村民热孜万古丽·艾买提在营地当服务员,每月能挣3600元。“走路10分钟就到岗,还能照顾家里。”热孜万古丽开心地说。 如今的多尔布津村,60多家民宿、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30多名村民变身成了摊主、司机、咖啡师,人均一天能赚400元。村里的蜂蜜以前论公斤卖,现在装成小罐当伴手礼,价格翻了一倍还供不应求。 “今年1月至8月,村里已接待游客数万人次,仅研学团队就来了30多个。”多尔布津村党支部书记张剑越说,村里正规划“寻蜜之旅”项目,让游客跟着蜜蜂看花海,还想再建个民俗文化街区,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