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时事

微评论丨让察民情在脚下见真章

时间:2025-08-22 16:12:59  来源:石榴云  作者:石榴云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大党员干部要到基层沉下去听、俯下身问,把民情摸准、把民意吃透,努力推动矛盾在一线化解、问题在基层解决,为坚定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

  ● 王荣 / 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泛深入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打电话,或许能了解些情况,但终究隔着一层。要想摸清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所难,必须迈开步子走到他们中间,让脚上多沾泥土,多听听群众掏心窝子的实在话。

  现实中有民情调研走样的情况存在。以往有个别干部开展“走过场”式的调研,存在为走访而走访的问题。表格发下去填完就归档,座谈会开得像念稿会,群众想插话都难;即便有人提了意见,也可能被当作个别情况轻轻带过。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看似程序都走到了,实则与群众的期待相去甚远,不仅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还有损党的形象。

  在新疆,察民情尤其需要实实在在走基层。这里地域辽阔,城市乡村、绿洲牧场、工厂社区,情况千差万别,只有走到基层,才能深入了解各种问题,比如天山南北的棉农、果农是不是在为滴灌设备老化影响收成而发愁?阿勒泰的牧民转场时,如何加强道路保障、做好极端天气的预防和应对?喀什古城的手工艺人,在拓展市场、增加收入上有没有遇到瓶颈问题?

  察民情,关键要以问题为导向破解真难题。“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得像焦裕禄同志说的那样,必须自己去看、去听、去问。如今,随着党中央深入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基层干部的文件会议减少了,与群众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唠唠的时间更多了,要在倾听群众生活中的急难愁盼、理顺群众心里的疙瘩方面有更多作为。主动走进南疆的田间地头、果园庭院,北疆的牧场毡房、生产一线,城市的社区、小微企业车间,和群众拉家常聊聊今年的收成怎么样、生意好不好做,聊聊孩子上学、老人看病方便不方便,聊聊社区服务还缺啥,养老托幼服务能不能满足大家需要,聊聊大家对政策落实有啥感受……这些带着生活气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只有在无拘束的面对面交流中,才能听得真、摸得准。

  脚下的泥土有多厚,对基层情况的掌握就有多扎实;走访的脚步有多勤,与群众的心灵距离就有多近,收获的信任就有多深厚。这就要求干部调研时坚持“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硬作风,不安排路线,多点随机推门入户的拜访。坐在农家炕头拉家常,蹲在田间地头问收成,走进企业工厂话发展……接地气的干部,才会让群众愿意打开话匣子。闲聊中听到的家长里短,藏着政策落实的堵点;吐槽里透露出的急难愁盼,连着民生保障的短板。这些平时不容易听到的声音,恰恰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员干部沉下去听、俯下身问,才能把民情摸准、把民意吃透,推动矛盾在一线化解、问题在基层解决,为坚定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

  察民情是起点,解民忧、促发展是目的。民情民意就“生长”在基层的日常里,每一次扎实的基层走访,每一份原汁原味的记录,都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只有用务实的脚步去丈量,用真诚的态度去倾听,掌握了这些真实、鲜活的民情民意,党委政府的决策才能更科学、更精准,制定的政策才能更符合各族群众的期盼,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梁丽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的红砖房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已开放(附时间表)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