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杜建辉 8月1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奔赴新疆且末支教的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自2000年第一批保定学院支教老师们踏上且末这块土地,25年来,4批37人扎根新疆,以青春播撒知识种子,以坚守书写责任担当,以奉献点燃希望火种,在祖国西部热土上,书写着与新疆同成长、共奋进的壮丽篇章,让奉献在风沙中愈发闪亮,让希望薪火在大漠边缘生生不息。 青春之躯在沙海扎根 8月22日早读课,且末县第一中学的教室里,李桂枝站在讲台前,用略带沙哑却充满力量的声音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她身上散发着岁月沉淀出的从容与坚定,连同每一个扬起的语调,都藏着25载讲台耕耘的温情与执着。 
8月22日,李桂枝在且末县第一中学高三(1)班授课。苏鑫摄 2000年8月,大学刚毕业的李桂枝和14名同学,因为前来招聘的时任且末县第二中学校长段军的一句“我们那里特别缺老师”,便放弃了更好的机会,告别家乡,扛起“到西部教书去”的大旗,毅然选择来到且末县支教。 彼时的且末县第二中学,教室是四处透风的土坯房,教师宿舍的墙缝大得能塞进拳头。教师流失严重,初一7个班仅有1名班主任,英语等学科基础薄弱,学生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 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这些年轻的支教者没有退缩。其中6人主动承担班主任职责,平均每人肩负7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在三尺讲台前开启了支教历程。 物理老师周正国为不耽误学生课程,直到儿子9个月大时才第一次见到孩子;英语老师荀轶娜因长期用嗓过度导致声带严重受损,却始终坚持授课;历史老师侯朝茹因给患脑血栓的父亲治病而负债,最初计划工作几年还清债务就离开,却在学生满含泪水追问“老师你会走吗”时,选择留下。 “因为选择了边疆,我们的青春便更有意义。”李桂枝动情地说,“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我愿意守着一份宁静、一份责任,只为回应这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 奉献精神在大漠传承 从土坯教室到智慧课堂,从师资匮乏时一个班主任带7个班到如今众多支教老师扎根坚守,25年间,保定学院支教群体的故事从未中断。他们怀揣“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初心,让奉献的火种在一代代青年中接续传递。 “他们待我就像自家孩子,让我在异乡有了家的感觉。”8月19日,刚返回且末县的保定学院支教老师黄小凤家访时,在学生谢合日班·阿迪力家接过热腾腾的薄皮包子,笑得格外甜。 
8月19日,黄小凤(左一)在学生谢合日班·阿迪力家中家访。苏鑫摄 2024年,黄小凤和10名同学成为保定学院第四批赴且末支教老师。这样的“追随”早已成为传统。2003年,保定学院毕业生荀轶娜,被学长学姐“青春守大漠”的事迹打动,选择到且末支教;2017年,孙彤彤作为第三批支教老师来到且末。 “来一年多了,学长学姐教会了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老师。”黄小凤说,“我也要让自己的青春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25载斗转星移,当年的青年教师已两鬓染霜,但他们无悔地坚守,用行动改写了且末教育史。2003年,他们带的首届毕业生刷新中考纪录,彻底摘掉了“教育老末”的帽子;截至2024年,保定学院且末支教老师共培养了9000多名毕业生。 学子接棒反哺家乡 在且末县第一中学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事迹展示馆荣誉墙上,记录着这所学校的学生们考上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的故事。 且末女孩依利米努尔·艾麦尔江在央视主持人大赛上讲述支教老师的故事,感动了全国观众。这个曾因家庭贫困险些辍学的维吾尔族姑娘,正是在支教老师的资助和鼓励下,考入了中国传媒大学。她说:“是保定学院的老师们让我知道,沙漠里的种子也能长成参天大树。” 
2024年8月24日,支教老师辛忠起(右二)带领新一批赴且末县支教的老师们,到治沙站学习治沙精神,并向他们介绍各类治沙植物,鼓励大家扎根大漠。苏鑫摄 首批支教老师辛忠起的学生鬲铭玉,如今已是且末县塔提让镇党委书记,他带领群众在戈壁滩上开展“沙海牧渔”项目,利用盐碱水还原海水环境,养殖石斑鱼等高端品种,预计年收益超2000万元。 曹路娟2011年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回到且末县人民医院工作,如今已是急诊科骨干医生。“家乡养育了我,能守护乡亲们的健康,就是最幸福的事。”她说。 “老师们能从河北来,我们为什么不能留在自己家乡?”2020年,且末女孩魏晓雅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母校成为一名语文教师。 而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接过支教老师的接力棒,用所学反哺家乡。
责任编辑:刘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