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杨舒涵 “我们来看你们了,带了你们爱吃的橘子……”8月16日,一支从湖南自驾来新疆的车队,抵达中国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康西瓦烈士陵园,祭奠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边疆献出生命的烈士。 烈士墓前,摆放着苹果、橘子等祭品。尽管这里地处喀喇昆仑山腹地的无人区,但英雄从未被遗忘,人们对英雄的思念始终如一。 2020年6月,在海拔超过5000米的加勒万河谷,一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战斗打响。面对外军公然违背共识、悍然越线挑衅,我边防官兵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用生命践行“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誓言。 以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为代表的英雄群体,用忠诚与勇敢在喀喇昆仑立下了不朽的丰碑。 “我是团长,必须冲在最前面!”这是祁发宝在加勒万河谷斗争中铿锵有力的呐喊。作为一名在高原戍边23年的老兵,他带队巡逻执勤1000余次,40多次遭遇暴风雪和泥石流,13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加勒万河谷崖壁上“大好河山,寸土不让”8个大字,正是他带领官兵用血汗镌刻的忠诚誓言。 在那场斗争中,祁发宝身先士卒,张开双臂以胸膛阻挡数倍于己的外军。头部遭受重创后,他仍挣扎着试图重返战场。住院期间,他甚至在梦中高喊“打过去”。这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用行动诠释了戍边军人的忠诚:是冰雪中让出睡袋的温暖,是背负战友过河的脊梁,更是生死关头永不后退的坚定。 “党把我放在什么岗位上,就要在什么岗位上建功立业。”这是陈红军生前常说的话。2010年从军校毕业后,他毅然奔赴西陲边关,在喀喇昆仑坚守10年。战斗中,他冒死救出祁发宝后,自己却陷入敌军重围,面对棍棒石块的疯狂攻击,顽强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4个月后,他的儿子“小红军”出生,而这位“七一勋章”获得者却永远错过了孩子的成长。 “我们家族三代有7名党员,我要做第八名党员、第一名军人!”2016年,肖思远放弃优渥工作毅然参军,成为同年兵中的第一位班长。2020年4月,正在休假的他得知边境形势紧张,三次请战奔赴最前沿。斗争中,他两次闯入敌阵救出战友,最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这位23岁的青年,用生命诠释了“使命所系,义不容辞”的深刻内涵。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感动亿万国人的话语,是19岁的陈祥榕写下的日记。在加勒万河谷,面对身材高大的外军,他用身体护住连长,以盾牌筑起防线,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是什么让这位00后的“娃娃兵”如此勇敢?只因身后是他深爱的祖国。 “我要将一生奉献给祖国。”23岁的王焯冉渡河增援一线,与战友拼尽全力将三名被激流冲散的战友推上岸,自己的一只脚却被卡在水下石缝里,永远倒在了激流中。战前,他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战场上,他用生命捍卫国家,用热血书写忠诚,用英勇为党旗增辉。 2021年2月,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 彼时,加勒万河谷依然冰雪覆盖。祁发宝抚摸着胸前的勋章,望向远方连绵的雪山;陈红军的妻子抱着襁褓中的儿子,在烈士纪念碑前轻声低语;肖思远的母亲将儿子的遗物整整齐齐收进木箱;陈祥榕的姐姐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你是我的骄傲,也是全中国的骄傲。” 英雄的故事,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如今,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的事迹广为传颂,“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被写入教科书,烈士雕像和纪念场馆在各地落成,孩子们用画笔描绘英雄形象,无数青年在他们的感召下参军报国。 这些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用生命践行了“边关有我在,祖国请放心”的誓言。他们的故事,是喀喇昆仑永不消融的冰雪,是五星红旗上炽热的信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壮丽篇章。正如祁发宝在崖壁上刻下的誓言,新时代中国军人正以钢铁意志守护祖国每一寸土地,让“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信念在雪域高原永远回响。
责任编辑:何艳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