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姚刚 这个暑假,新疆各地迎来五湖四海的游客,旅游消费热度持续攀升,也发生着一系列变化:从传统的观光打卡转向深度文化体验,从追求景点数量到注重情感共鸣。沙漠深处的原生态村落、充满温情的特色民宿、富有教育意义的研学课程——这些创新体验正在重新定义“好玩”的内涵,让旅行不再是简单的游览,而是成为获取知识、收获独特人生体验的丰富旅程。 文化体验中的满足感 “我为大家准备了晕车药,如有不适请随时告诉我。下车休息时不要走远,建议两人同行。”虽已入秋,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于田县依旧炎热。早晨8时,达里雅布依新村的游客服务中心内,自驾游领队买买提明·达曼趁游客用餐间隙,向即将乘车进入沙漠腹地的游客讲解注意事项。 从县城边的达里雅布依新村到沙漠深处的老村,车程约8小时,沿途沙丘起伏,生长着胡杨、梭梭等植被。 “起初不理解游客为何要顶着烈日、忍受风沙前往沙漠深处的老村。”22岁的买买提明皮肤黝黑,显得比同龄人成熟。小时候他随父亲骑马往返于老村与县城,长大后便与同伴骑摩托车穿梭于沙漠之中。 或许因自幼生长于此,买买提明对沙漠并不陌生,甚至一段时间不进沙漠就会感到不适。担任自驾游领队后,他一年中大半时间都在这条路上奔波。 游客前往老村,是为追寻昔日村民的生活足迹。达里雅布依老村仍保留原始风貌:低矮的笆子房、夜幕下围着篝火欢舞的村民、最受欢迎的食物库麦其。这些在买买提明眼中平常的景象,却令游客感到新奇——每当见到这些场景,他们总是神情激动,眼中闪光。 前往老村的路上,车队与胡杨、梭梭林相伴,还有时隐时现的克里雅河。“太神奇了,沙漠中竟有水量如此丰沛的河流,它的尽头在哪儿?”上海游客杨晓峰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这是他第三次来新疆。与一般观光客不同,他偏爱深度游,喜欢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其生活与习俗。“这或许与我的职业有关,摄影既要捕捉光线,也要理解被摄对象的生活,才能拍出独特作品。”抵达老村后,杨晓峰首先被村民烤制库麦其的场景吸引。 一小堆炭火在夜风中闪烁,将沙地烤得滚烫。村民拨开炭火,放入和好的面团,用沙掩埋后再铺一层炭火。大家围坐闲谈,不久后拨开沙土,金黄的库麦其散发出麦香。拍净切块后,在浓浓的烟火气中,杨晓峰品尝这份具有沙漠气息的美食,心中充满别样体验——这正是他所追寻的旅行意义。 “至今我们已接待3万多人次游客。如今越来越多散客自驾来到老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随村民在克里雅河畔放牧、种植大芸,将沙漠生活视为独特体验。”买买提明说。这些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体验活动,更好地满足了游客的多元需求。 随着带队次数增多,买买提明愈发理解游客所追求的那些自己习以为常的场景:“他们想要的是别样体验,而这正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此前村委会征集乡村旅游发展意见时,买买提明便表达了这一看法。 休闲民宿中的放松感 远处是热闹的喀赞其,近处蓝墙绿顶掩映在香妃海棠与蔷薇之间。8月,伊宁市迎来最佳季节。位于喀什街7巷7号的柒柒花园民宿内,民宿管家牛光社和阿不都外力·阿布都克依木晚饭后坐在庭院中,与游客共度傍晚悠闲时光。 柒柒花园民宿如其名,500多平方米的院落种植了香妃海棠、葡萄、杏子、蔷薇、雏菊等植物,春夏秋三季花开不断。民宿内设有图书角、咖啡吧、台球室等区域。自开业以来,牛光社和阿不都外力已接待众多客人。“接送站、提供餐食、推荐景点、介绍风土人情……我们有多项服务。”牛光社笑着说,“但最关键的是提供情感关怀。客人前来休闲放松,应让他们有归家之感。” 担任民宿管家前,牛光社有近三年酒店从业经验。他认为,提供情感关怀的关键在于根据客人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注重细节,关注客人体验。 闲暇时,牛光社和阿不都外力喜欢为客人煮茶,与大家坐在院中花架下,一边品茶赏花,一边闲聊。兴致高涨时,两人还会爬上梯子,采摘葡萄与客人分享。“民宿让我结识天南海北的朋友,旅途结束后仍保持联系。民宿拉近了游客间的距离,提供了更多体验空间。在这段体验式旅途中,民宿管家是游客的重要伙伴。虽然相处仅数日,但我们要如朋友般热情接待,关照游客的每种情绪,最大限度满足其需求。”牛光社还有个习惯:请客人留下地址,在其生日时寄出一份伴手礼,传递远方问候。 细心周到的服务为柒柒花园民宿带来许多回头客,厦门游客李海生便是其中之一。李海生工作繁忙,旅游是他放松身心的主要方式。他已连续3年来到伊宁市,且每次都住在这家民宿。“前两年还会四处游览,今年发现花一天时间待在民宿,与其他客人、周边邻居聊天喝茶,也是不错的放松方式。”李海生说。 3年来,李海生在民宿停留的时间从最初的三天延长至七八天。对他而言,从繁忙工作中暂时抽离,在民宿享受慢节奏生活,是理想的选择。 “我们正考虑引入一些手工体验项目,让游客愿意留在民宿,但前提是不破坏游客喜爱的惬意、舒适、自在的氛围。”牛光社的目标是将民宿打造成“时光旅社”,让每位游客回忆这段旅程时,都能想起在柒柒花园民宿的美好时光。 研学之旅中的融入感 这个暑假,研学旅行指导师张全辉比以往更加忙碌,回家休息两三天便需带领下一个研学团队。 “今年研学游特别热门,家长希望借此开拓孩子视野,让孩子在团队活动中更好地融入社会。”张全辉说,他从事研学游算是“半路出家”。他原是理工科背景,在互联网企业工作数年后,发现旅游行业发展蓬勃,于是转行投身其中。 如何成为合格的研学旅行指导师?张全辉有自己的见解:“首先需具备扎实的专业教学知识,还要有广阔视野和多学科知识储备,以应对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为提升孩子们的研学体验,张全辉在课程中融入绘画、写日记、听音乐等活动;有时通过小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增强趣味性。“通过亲身体验,让孩子们亲近自然,体会牧民、农民的辛勤。” “与书本的灌输式学习相比,研学游是在行走中学习。当孩子们亲身来到课本中提到的地方,亲眼见到实物时,往往会豁然开朗,感到学习是件愉快轻松的事。”张全辉说,随着研学游发展,他考取了研学旅行指导师证书。 如今,“定制化”成为研学游客的首选——定制服务能提升研学质量与体验感。针对不同背景、特点的学生,合格的指导师会设计不同课程,让“行走的课堂”适应每个人节奏。 “来自乡村的孩子对现代科技和时尚领域特别感兴趣,我们会安排参观科技馆,了解智慧生活、人工智能和5G相关知识;对于城市孩子,则让他们更多体验牧区、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张全辉解释。 从小在奇台县农村长大的张全辉,常将自身经历融入课程设计:种植小麦蔬菜、收割麦子、磨面粉蒸馒头、用麦秆制作麦秆画……对城市孩子而言,这样的研学游充满新鲜感。 入行3年多来,张全辉明显感受到“研学游”持续升温。仅今年暑假,他就带了17个研学团队,比去年多7个。热度背后,是人们对优质研学游需求的不断增长。 在张全辉看来,真正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关键在于平衡学习与旅游。“研学旅游不是简单的行程安排,也不是将书本知识照搬到旅途中。真正的研学应结合旅游资源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科学设计相关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