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闫啸天 清晨6点,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的航站楼里,志愿者古拉拉·阿合力已穿上红马甲,细心检查轮椅刹车。“得赶在第一拨旅客到来前做足准备。”她说。 古拉拉所在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志愿服务队由汉、回、维吾尔、哈萨克等20个民族组成,其中“暖冬行动”志愿服务项目是服务队最亮眼的服务项目。自2014年启动“暖冬行动”以来,他们已在寒冬里坚守11年。该项目近日入选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中的“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为精准服务冬季出行旅客,服务队十年间打磨出一套“温暖路线图”:每年春运前编制《志愿服务手册》,已更新多版;3个固定服务台以艾德莱斯绸为装饰,民族特色鲜明且易于识别;流动岗志愿者不间断巡查,践行“一问就受理、一站能服务、一路管到底”的承诺。“首问首看首礼”责任制,旅客有需求必回应,接待先问好、指引侧伸手,细节处尽显诚意服务理念。 冬季出行变数多,服务队的“加急服务”“无障碍通道”成了旅客的“定心丸”。对首次乘机的老人,志愿者全程陪同,从自助值机到安检提示,从登机口指引到行李提取,耐心堪比家人。“有志愿者陪着,坐飞机一点也不慌了。”阿勒泰老人张强第一次乘飞机,全程靠志愿者协助完成登机手续。 2022年春运首日,一场“紧急搜救”更让旅客铭记。当时,新疆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分公司团委书记韩菁带领12名志愿者在T2航站楼服务,一名拄拐的老年旅客办理值机时,不慎丢失装有9.5万元欠条的身份证卡套,急得眼眶泛红。 “我们立刻组织大部分在岗志愿者沿旅客行进轨迹排查。”韩菁回忆,大家判断欠条可能在垃圾桶里,征得清洁工同意后,把“嫌疑最大”的垃圾桶移到出港大厅无人角落,围成一圈徒手翻垃圾。最终,志愿者朱祥在乌鲁木齐航空值机柜台下找到那张欠条。当老人接过欠条时,颤巍巍地重复:“是我的……这是我的……这真是我的呢!”看着老人露出孩子般灿烂的笑容,志愿者们都觉得累并快乐着。 11年间,“暖冬行动”历经考验却愈发坚定:2014年初创时,志愿者带着青涩摸索服务;2021年4月30日,12名志愿者为断臂儿童开辟绿色通道,完成1400公里生命接力,相关事迹后来改编为电影《平凡英雄》,获赞全国;2025年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转场,志愿者高效协同保障出行顺畅。如今该队伍已达1932人,累计服务超9.6万小时、8000万人次,微光聚成暖阳。 27岁的范舒蕾是2025年加入的新志愿者。第一次上岗的经历让她记忆深刻:一位旅客行李拉链崩开,物品散落,她蹲地上帮忙捡拾、用胶带固定。“姑娘,谢谢你!”旅客登机前的道谢,让她读懂志愿服务的意义:“被旅客需要的踏实感,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切体验。” 从临时服务点到“固定+流动”网格化布局,从单一引导到“咨询+秩序+帮扶+应急”全方位服务,“暖冬行动”的成长,源于志愿者的默默坚守。如今,暑运落幕、寒冬将至,红马甲们已经准备好轮椅,更新手册,练熟双语问候。他们深知,风雪再大,总有归乡人需要温暖——而这抹“志愿红”,将继续坚守岗位,点亮每一条回家路。
|